10年前,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金厂村村民靠挖金矿为生,导致山秃水浊。如今,他们不再挖金矿,退金山还青山走上了致富路。
记者日前来到金厂村“茂雄金豆腐山庄”,高大的银杏树下,坐满了客人,主人田茂雄正忙着招呼客人。忙碌间隙,田茂雄满脸喜气地告诉记者,山庄平均每天都有10多桌,收入2000多元。
金厂村,顾名思义,与“金”有关。这个地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村子,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开采金矿的历史。
村民们说,原来没有爆炸物资,开采者用木炭把矿石烧红后,浇冷水使之破裂,然后取石炼金,虽然开采技术落后,淘金利润却非常丰厚。湖南、广西等地的掘金人也纷纷前来采矿淘金,村子变得热闹起来,村名便由此而来。
今年68岁的杨昌林曾是一名淘金者,他主动带记者来到一个已炸毁的矿洞前。据他回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采金矿达到顶峰。
“大娃细崽、婆娘儿女都上山挖矿,山上起码有两三千人,河水都浑浊了,无法饮用。”村里一位老人说。
疯狂的淘金潮,给当地的植被、河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山变秃了,河变浊了,加上炼金产生的化学污染,一下雨,河下游的群众就遭殃。
2002年,印江自治县联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关闭了金厂境内的所有矿山,并炸毁所有矿井。从此,金厂村采金历史宣告结束。
矿井封闭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金厂设立管理站,耐心做群众的工作,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控制了非法采矿行为。
“为保护好金厂矿区的资源,组织护林员对金厂片区的矿山进行巡护,以防死灰复燃。”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金厂管理站站长姚军指着一个被封多年的矿洞说。
金矿曾给金厂群众带来丰厚的收入,成了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金矿不开采了,人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通过引导金厂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彻底改变了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
村民田茂雄当年与其他村民一样,参与到淘金的行列。如今他当起了护矿员,并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由于梵净山环线旅游公路的开通,加上这些年生态恢复较好,前来旅游度假的客人增多,他家的农家乐每年毛收入达四五万元。
曾经与田茂雄一起淘金的魏黔江,如今养殖豪猪,经济效益也很好。金厂人,如今一门心思地依托青山绿水发展生态产业,重新“拥抱”金山银山。
如今,金厂村一带已发展农家乐10家,优质茶园400亩。随着产业逐步壮大,村民人均收入从以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