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环保原创 正文

从2017年《美丽乡村》报道看乡土变迁

新时代,遇见更好的乡村

发布时间:2017-12-26 07:12:2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王庆丽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2017年的浙江乡村,注定不平凡。

  2月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1月,我省召开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春去秋来,“三农”发展始终牵动人心,“乡村”成为一个被屡屡提及的高频词汇,而这也正是《美丽乡村》周刊持续关注并不断深耕的领域。

  这一年,我们访农户、问农事,看现代农业风生水起,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乡间崛起“田园综合体”;这一年,我们流连于江南山水,见证环境改善、古村新生,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这一年,我们走进新时代,记录村庄“逆袭”的传奇故事,也发起“乡建实验”,倡导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

  展望来年,更多的乡村故事正在酝酿,它们的未来也将更加精彩。

  问动能,风生水起

  即便已进入隆冬时节,318国道长兴段两侧,仍是一派生意盎然的江南田园风光。连栋的大棚里,蔬菜瓜果尽情生长;寂静小山村,已成乡村旅游热门地。

  这条总长38公里的道路两旁,有一个叫“农园新景”的实验示范带。它从东至西贯穿吕山、虹星桥、林城、泗安4个乡镇,串联起15个行政村的12个农业特色产业园,辐射50多个经营主体和近万村民,政策、资本、人员纷纷向此汇聚。

  如果说,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相生相伴的,常常是农田的荒芜、村庄的空心和“未来谁来种地”的忧虑,那么,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惊喜正接连发生,汇聚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强大动力。“农园新景”,说的是长兴的一种探索,描绘的却是浙江乡间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

  农业的比较效益如何提高?初春的田野上,一个个蓬勃生长的家庭农场作出回答:适度规模保障精耕细作,组织有序培育职业农民,“接二连三”拓宽产销渠道……有人说,如果将整个农业生产体系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基石,它们的发展壮大,将会给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其他农业主体带来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农民的钱袋子怎样才能更鼓?一组《农民增收问动能》的特别策划,尝试探明方向: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明确土地、山林、房屋、宅基地等资产的产权归属,让沉睡已久的各项农村资源合理流动起来;通过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着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怎样形成?浙中金华生态洗衣房建设,在乡间引发一场自下而上的“洗衣革命”,河塘提水质,农民得实惠;在桐庐,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不仅使垃圾变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机肥,同时也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提高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这种活力涌动、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有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叫作“田园综合体”。

  放眼全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乡村CBD”,正在重构农村产业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缙云北山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发展美丽经济,500亩花海引来游客注目、游子回归,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瓯海盘垟村将57座废弃已久的石头房予以改造,利用村庄的历史文化与周边旅游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隐秘山村从此被激活;黄岩北洋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动小镇由单纯观光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品味相结合的复合功能转变,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这一哲学命题,历经千百年探索与发展,在当下的浙江有了全新的答案。

  望家园,诗画江南

  一千个人,大概有一千种关于江南的记忆。

  那是北宋词人柳永心中的自古繁华之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亦可能是作家木心对于“从前慢”的向往,“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就是要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和目标,深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

  古意绵延、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村落,是诗画江南的重要元素。从2013年起,浙江每年启动约43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约217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项目,力求“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

  今年6月,全省第二批历史文化村落三年工作检查验收情况公布。富阳蒋家、开化龙门、芙蓉永嘉等38个村庄通过验收,一批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得到挽救,一个个濒危和毁损严重的古村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指环境的改观和秩序的改善,更要有产业的发展和文脉的延续。眼下,这样的理念正逐步从美丽乡村建设向全省1191个小城镇延伸,指明了它们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方向。

  于是,我们走进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杭州龙坞茶镇,看一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蓝图,如何改变小镇的风貌和命运;在盛夏的义乌佛堂古镇,探寻它如何在延续传统商埠文化的同时,创建产业创新综合体,保持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诗画江南,从此气象一新。而当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人际关系因此改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当如何创新,现代意义的乡土关系又该怎样重构?

  海盐沈荡镇,作为我省正在创建的全国农村社区示范镇之一,不仅保留了江南水乡的古朴风格,更致力于打造以制度、服务、文化等为纽带的乡村生活共同体,村民因为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亲密关系。一个宜居、幸福、和谐的田园社区,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形成。

  而在象山乡村,一项以“说、商、办、评”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说事”制度已推行多年,打破村民与村干部沟通隔阂,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合力,走出了一条集民意疏导、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农村基层治理发展新路。

  从浙北到浙南,从山区到海岛,一项项来自基层的创新,逐渐演变成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治理机制,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手段,编织成诗画江南的新图景。

  看乡村,书写传奇

  金秋10月,与丰收的土地一起跃动的,是亿万农民的内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指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齐“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最终满足广大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浙中浦江,一项拨动1.6万人心弦的“檀溪实验”,传递着全镇上下振兴乡村的智慧与决心。今年3月起,在县里及各部门支持下,檀溪镇及其所辖的29个村共同出资成立资产运营公司,整合和包装散落资源后推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

  半年多时间过去,盘山村月牙湖景区游人不断,罗家村沿溪的15间黄泥房重现生机,大阳村新造的办公楼即将启用,寺前村重现溪水潺潺、古民居林立的美丽景象……全镇29个村全部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乡村振兴,为了谁,又当依靠谁?这其中,离不开那些长期扎根农村的干部群众,也需要培养与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武义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红领新青年”工程,探索出一套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返乡青年把发掘自身价值、实现自身梦想的美好愿景,融入到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全省从今年启动“青创农场”试点培育工作,通过共青团主导、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等方式,激发青年在“三农”领域的创业创新活力。

  乡村振兴,是目标,更要行动。今年2月,《美丽乡村》周刊及其相关的“老家”微信公众号发起“乡建实验”,把那些具有一定基础和强烈发展愿望的村庄推送到公众面前,邀请各界人士一起进行规划设计、筹集资金。坐落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武义安凤村,成为我们的第一个建设对象。随后,数十位热心人士寻路而来,发现它的特质,探寻它的未来。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进入新时代的浙江乡村,正在用智慧与干劲,书写着属于自身的精彩传奇——

  安吉鲁家村,山不够高,树不够茂,却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短短4年时间里成功实现了发展的“三级跳”,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负债上百万元增长至如今的1.2亿元;

  云和高胥村,依托木制玩具这一地方产业优势,线上市场发展迅速。昔日靠天吃饭、以农耕为主的山区村,“摇身一变”成为直面全国、甚至世界木玩市场的亿元“淘宝村”;

  平阳笠湖村,从曾经污水横流、环境脏乱的制革大村,到如今的省级特色精品村、平阳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杆村,乡村旅游逐步发展,绿色家园从此回归;

  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个村庄不甘平凡、一跃而起的感人故事,看见的则是浙江广袤乡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的缩影。

标签:乡村;发展;江南;历史文化;三农;村庄;浙江;新时代;振兴;家庭农场责任编辑:陈秋杰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生态环境污染投诉请扫二维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