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长江水出扬州一路北上,润苏北、济胶东,今年年度调水工作启动。通水4年来,100多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成了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态水。谁曾想到,汩汩清流背后的不易。
东线调水,成败在治污。15年前,这是曾被质疑的目标:让一条条“酱油河”变清,劣Ⅴ类水变成Ⅲ类,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要降到20毫克/升。治理类似的水问题,一些发达国家花了几十年、上百年,南水北调用10年能实现吗?
治污攻坚,东线成了流域治理的范例:2003年到2013年,COD平均浓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水质达标率从3%到了100%。水清了,岸绿了,促进沿线各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迈向双赢。
治污看决心:铁腕关停,绝不让污水进干线
东线治污有多难?调水必经的南四湖颇具代表性。
“这里承接苏鲁豫皖4省32个县的来水,主要入湖河流53条,水系交叉,哪条河治不好,都会影响湖区水质。”山东省环保厅巡视员葛为砚说,上世纪90年代,流域有水皆污,入湖河水基本是劣Ⅴ类,南四湖成了鱼虾绝迹的“死湖”。
这样的水问题,正是现阶段集中凸显的发展难题。东线沿线,经历多年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水生态亮起红灯,水环境难以承载。有人担心,南水北调会不会成污水北调?
“治污关键看决心,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南水北调‘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绝不让污水北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要负责同志说。
顶层设计。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和补充规划相继实施,通过结构调整、污水处理、截污导流、生态修复等项目,建立一体化治污体系,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确保Ⅲ类水质”,成了各地政府的硬杠杠。江苏、山东沿线铁腕扼污,打响治污攻坚战。
“一家传统造纸厂,就能染黑一条河。”山东省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刘云廷说,10多年前,全省有造纸厂700多家,排污量占到总量的70%以上。对高污染造纸企业说“不”,山东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排污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严于国标6倍,氨氮排放严于国标7倍,取消行业排污“特权”,倒逼产业转型。
造纸业只是一个缩影。在济宁,68家企业被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山东沿线9市共拒批和缓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10多家,涉及投资近190亿元。省政府挂牌督办的378个污水直排口全部整治完成。
在江苏,大力实施清污分流、节水减排,一批深化治污项目落地。推行环保问责、一票否决,沿线仅化工企业累计关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污染,设立水产品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区。东线江苏水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松柏说:“水质达标,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一手截污,一手给污水找“出路”。调水沿线实现每县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处理厂。“十二五”以来,山东沿线新建污水处理厂107座,年处理能力15.5亿吨。
东线治污持续推进,排污总量大幅下降,一条条河流涅槃重生。黑臭的南四湖“起死回生”,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家住微山湖边的蒋集河南村村民崔修宝感触:“现在小时候的河回来了,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又出现了。”
治污看机制:压力层层传递,科学治污见实效
东线治污,不是权宜之计。水质稳定达标,要有长效机制保障。
谁来治污?2003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与苏鲁两省签订责任书,沿线14地市与两省政府再签军令状,明确责任主体,压力层层传递。
在调水沿线,“河长制”“断面长制”率先推行。河长上岗,守水尽责。江苏徐州变督企业为督政府,实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铜山区张集镇镇长许东坦言:“有压力也有动力,‘九龙’拧成一股绳,就能保护好母亲河。”在山东,治污目标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南四湖、东平湖等重点湖库,省级领导担任河长,高位推动。
怎么治污?创新生态治理模式。山东提出“治用保”策略,各环节深度挖潜。“治”就是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防治;“用”就是再生水循环利用,全省年再生水利用量达8亿吨,相当于8个大型水库的水量;“保”就是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沿河沿湖大生态带。
南四湖通过退耕还湿、退渔还湖,人工湿地达到23万亩,日净水能力50万吨。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副局长罗辉说,湿地就像天然污水处理厂,企业达标排放的尾水,再经过湿地净化,污染物含量再削减一半,入湖水质达到Ⅲ类要求。
洪泽湖,75万亩湿地绿意盎然,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李松柏说:“渔民进一尺,湿地退一步,过度养殖曾一度危及生态。多年退圩还湖、生态修复,才换来今天的人水和谐局面。”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2010年起,江苏省在南水北调沿线实施区域补偿,“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补偿”,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山东探索以电养水、排污收费,引入了第三方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最大效益。
机制保障,东线治污从工程治理转向综合治理,发挥出更大效益。2013年南四湖湖底干裂,濒临危机,关键时刻,东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让久旱的湖泊再现生机。应对2009年苏北旱情,从江都到旱区,抗旱调水53亿立方米,水量超过一个洪泽湖,4500多万亩农田有了灌溉保证。
治污看理念:主动转型,绿色发展入人心
东线治污,会不会影响发展?
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强劲的绿色引擎,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以水定城,加快转型。老工业基地徐州,5年来,对1800余家企业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对“黑色”企业差别水价,产业结构由重变轻,层次由低变高,打响“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名片。煤城济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33%以上。
高门槛没有“卡”死企业。经历阵痛,山东造纸业实现绿色转身,企业数量减少65%,产能却是原来的3.5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泉林纸业公司,不仅拿下了180多项国内国际专利,还把草浆造纸变成了高科技产业,依靠先进的减排技术,在美国建起了分厂。
壮士断腕,腾出环境容量,换来发展空间。沿线各地抢抓机遇,率先转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初步统计,沿线经济增长年均增速14.02%,工业增加值年均20.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质变好了,微山湖边的崔修宝吃起了生态饭。“现在什么鱼都有,开个渔家乐,每天都能赚一两百元。”他说,周边村子的村民搞起生态种养、生态旅游,年人均收入两万元以上。
“南水北调不只调来了水,更盘活了区域水资源。”罗辉说,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汇到一起,在齐鲁大地编出“T”形大水网,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把原来长期的生态欠账补上,把占用的农业用水还回去,逐步恢复区域水生态。在济平干渠,通过水资源调度,让污水横流的小清河碧波重现,济南河边居民感叹:“小黑河终于变回了小清河!”
南水北调东线,不仅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输水线,也成了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