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地球卫士奖”。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塞北高原的一颗璀璨“绿宝石”。这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肯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不仅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更传递着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阐述中国的“生态观”。面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一位大国大党领袖的铿锵话语,不仅表达着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鲜明态度,也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呼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发展的“绿色动力”,也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共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图景;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则说,中国的发展转型表明,“走上一条更加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新的发展道路是可能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正在走向世界。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今天,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在宇宙的活动半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推出“突破摄星”计划、探索最近的恒星系,美国开启“重返月球”计划、期待将来抵达火星。但从当前技术水平看,在外太空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而在这颗蓝色星球,现代化的潮流正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其中,与之相伴生的,则是竞争的加剧、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加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同空谷足音,值得全世界侧耳倾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今年,在美国宣布要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时,中国郑重承诺将“坚定不移地做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维护者和推动者”。这一承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中国的环境治理以“看得见”的实效,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实打实的贡献,让外国观察家感慨:“中国可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领头者。”
从现在起到2020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与世界一起,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步伐,既是中华民族之幸,也是全人类之福。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