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至3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高峰论坛在惠州举行。各行业专家学者来到惠州,直接感受了惠州美、东江清、生态美的独特魅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广庆点赞惠州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完全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参考可借鉴的样本。
诚然,“山水”是惠州的招牌。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引领,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定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互融共赢,关键是要守住生态底线谋发展。”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表示,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化”为引领,处理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不忘初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绿色
惠州“主旋律”
绿色,是惠州的底色,以“绿色”为发展“主旋律”的惠州乐章始终在奏响。从2006年提出“生态旺市”战略,到2011年提出“绿色发展”思路,再到2013年提出“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6年提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对此,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表示,绿色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体现了惠州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和笃行。
惠州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大工业,也可以杜绝重污染,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也可以保持天蓝水清。其秘诀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现在招商“选”资、体现在技改升级、体现在河涌整治、体现在为一条江一座山一个湖立法、体现在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体现在这个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
2015年,惠州在广东省率先制定实施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强化源头管控,修订《全市招商选资环保指引》和《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坚持执行“三个限批”和“三个一律不批”,对项目准入念起了“紧箍咒”。
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高峰论坛市长热点对话活动上,麦教猛分享了一个舍与得的故事。几年前,美国有一家企业计划到惠州投资落户,项目投资额约为2亿美元,预计实现税收2亿元,但是因为达不到环保要求,惠州最后拒绝了这个项目。而这也并非个案,据麦教猛介绍,“惠州平均每年环保否决率超过10%,近三年来否决项目超过600宗。”
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这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惠州迫切谋划形成关于生态环保以及绿色发展更加全面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实际上,2017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健全绿色发展机制,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实施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审计,并探索构建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
自从成为全省首批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后,2016年,惠州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剑指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为一条江立一部法后,2016年底,惠州又着手为一座山———罗浮山立一部法,2017年,惠州市又把立法目光投向了西湖保护管理。为一条江、一座山、一个湖立法的背后,正是惠州这座城市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用法律红线守住了生态底线。
得益于对“绿色”发展的坚守,惠州的好生态在全国声名远扬,先后摘得10多个与生态相关的“国字号”荣誉,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现代
以创新驱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座城市要实现绿色化发展,产业绿色是重要的“引擎”。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现代产业的支撑,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让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低碳化、绿色化。
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州)展上,百余家企业展示了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等生态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产品、设备、助力产业绿色化。
实际上,惠州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在大亚湾区,凯美特公司将石化加工后剩余的气体严格提纯后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销往全球;在博罗县罗浮山脚下,景田百岁山矿泉水项目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连续10多年中国出口量最大,同样销往全世界……
在发展大工业、大石化的背景下,惠州保持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空气质量稳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靠的正是创新驱动。位于仲恺高新区的潼湖生态智慧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资源。思科潼湖科学城、华大基因、碧桂园创新小镇、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在这里扎根,还有22所高等院校研究院、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等。未来,这里将成为引领惠州全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强大“内核”。
近年来,惠州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精算生态账,着力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一方面,推动节能降耗做“减法”,突出抓好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大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另一方面,发展绿色产业做“加法”,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夯实了惠州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了生产方式绿色化。以绿色为引领,惠州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2+N”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与经济齐飞共舞的背后,是惠州以创新驱动构建的绿色产业体系。2017年前三季度,惠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2%和40.5%,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外,惠州还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正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力争2020年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山水城市
人人共享“绿色福利”
如果说产业绿色化带来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那么生活绿色带来的将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目前,惠州所有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和市区风景区均免费开放,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留住惠州人的“美丽乡愁”。
“在惠州,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你可以任性地深呼吸。”2017年春节假期,惠州接待游客达448.78万人次。来自北京的张先生到惠州第一天,就在微信朋友圈晒旅游感受。从象头山、罗浮山再到南昆山,从西湖、红花湖再到东江,千山竞绿、万水皆清。惠州正以绿水与青山相伴、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美丽”姿态,向世人展现着无穷魅力。
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人共享“绿色福利”。惠州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谋划,增绿、治水、大气治理协调推进。
让城市生态环境“活起来”。近年来,惠州投入了“3个100亿元”“大手笔”系统推进河涌整治工作,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两河”污染整治,100亿元整治县、镇、村河涌污染,“治、控、管”并举,把一条条河涌打造成融合特色景观文化的水生态廊道,为民众造就更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栖息之地。
同时,惠州开展了包括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在内的“美丽乡村”三大行动,采取配备保洁员、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见缝插绿等措施,让惠州农村“脱胎换骨”:清水绕村流,美景惹人醉,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通过努力,惠州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62.4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保持优良,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80%……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绿色福利”。
改善民生让市民更有获得感,这是一个缩影。5年前,惠州被确定为广东省首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试点3年间,惠州财政投入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累计超过340亿元,在10个领域实施了542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过去5年,惠州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4年排全省第一、1年排第二,还获评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市,是名符其实的惠民之州。
“我们践行的是新发展理念,播下的是绿色的种子,改善的是生态的环境,提升的是群众的生活水平,带来的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惠州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陈奕威说。
2017年12月初,《惠州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正式出台,明确了不少新思路、新举措,惠州将从构建绿色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建立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构建安全的生态格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社会风尚等7项主要任务着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成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加码。
“天地有道,心归自然。”惠州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扮靓“美丽惠州”,谱写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新篇章,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