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不挖煤了,咱换个活法”

发布时间:2018-01-11 09:09: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 高志民 王菡娟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情况。习近平表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贾汪真旺!”总书记由衷之言让贾汪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本报记者专程来到贾汪,探寻贾汪“破茧化蝶”的秘密。

  “黑洞”变公园的故事

  天气晴朗、阳光和煦的冬日,漫步在徐州贾汪潘安湖湿地公园,看乌黑如缎、颈项柔媚的黑天鹅悠闲游动;凭栏而立,清澈的水从脚底缓缓淌过,像微微拂动的丝绸,韵味自生。

  很多游客更想不到的是,在7年前,这里还是徐矿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坑坑洼洼,破败荒芜,更可怕的由于村庄塌陷,形成了一个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造成当地农民无法耕种、无法居住,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作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徐州长期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贾汪区则是徐州市煤炭开采的发源地,自1882年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开采历史,是江苏省唯一依托国有煤矿成立的市辖区。一组数据显示,贾汪境内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202平方公里,可采储量4.68亿吨,鼎盛时期全区有大小矿井252对,累计为国家贡献3.6亿吨煤炭。

  持续百余年的煤炭开采,不仅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资源的枯竭,还留下严重的生态赤字。

  由于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造成采煤塌陷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本丰富的煤矿资源已近枯竭,2011年底贾汪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是全省唯一一个。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为权台矿和旗山矿地下采煤塌陷区域,位于贾汪区潘安湖街道,距徐州主城区18公里,总面积3万余亩,是贾汪区内成片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区内平均积水深度4米以上。”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对记者说。

  村民曹德平告诉记者,小时候到处可见荒草丛生,坑塘遍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整个城市灰头土脸,不敢穿白衬衫出门,是当年贾汪最真实的写照。

  贾汪人生存环境迫切需要改善!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呼声,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贾汪痛定思痛,痛下决心,决定对采煤塌陷地进行生态修复等领域重点突破。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介绍,贾汪有283座山头,4条河穿城而过,依山傍水的优势在过去却是生态短板。如今,按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的生态修复原则,贾汪拥抱山水,加力转型。

  “我们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开阔水面,同步展开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开发。”潘安湖管委会副主任胡昌龙介绍,通过以“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在原来一片废墟的塌陷地上,建成了一个6500亩湖面、3500亩湿地面积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贾汪区内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变身成了国家4A级风景区——潘安湖湿地公园。

  据介绍,为打造一个“貌比潘安”的潘安湖,徐州近年来共投资14亿元,栽植大树16万棵,花卉植被100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8万平方米,品种300余种,大小19个湿地岛屿。

  虽是冬天,看不到岸柳轻婉、鸟禽栖息、蝴蝶翩飞,但行走在云杉中,依稀能感受到“鹭影飞舟何处饮,池杉岸柳初成荫”的盛景。

  2012年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女士来徐州寻根祭祖时对潘安湖的评价是:“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

  “黑洞”消失了。如今的贾汪,以潘安湖湿地公园为龙头,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卧龙泉构成了淮海经济区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昔日的煤城,成为今日的休闲慢城,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徜徉其间,告别喧嚣,乐享慢生活。

  “煤黑子”换活法的故事

  伴随着潘安湖的“走红”,与潘安湖毗邻的马庄村民如今也纷纷表示,“不挖煤了,咱换个活法”。

  47岁的孟庆合,前些年在自家屋后建起了农家乐,距离潘安湖景区不足百米。一栋两层小楼,一个干净敞亮的院子,用原木精心搭建起篱笆,凭借着20多张床位的“农家旅馆”和自助体验式的“农家小灶”模式,生意一向不错,到了旺季更是供不应求。

  这位“孟老板”,以前是煤矿上的机电工,当地人称“煤黑子”。

  “成天在煤井下待着,一个月挣几百块钱,而且还危险,生活完全跟现在不能比。”在马庄村,村内600余户2000多村民原来大多以煤为生。

  2012年,随着周边的煤矿全部关闭,村里没人在矿上干活了,代之而起的是养殖业和农家乐。“全村现在有30多户农家乐,还有很多人在潘安湖景区里打工。”孟庆合说,村子旁边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他们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

  如今的马庄村已由当年的重点煤矿区,蜕变为潘安湖风景区四大板块之一的“民俗文化”体验板块。

  走进马庄香包村,传来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道。几位老奶奶正围坐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香包大师王秀英老人身边,一针一线地缝制香包。从12日到现在,马庄村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就没闲着,作为马庄村的一项特色旅游产品,王秀英中药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卖断了货。

  除了香包,马庄村还有另一项“绝活”———农民乐团。

  从一支农民乐团开始,马庄村历经30年的发展,而今,不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还是一个有着30多项荣誉的全国文明村,不仅有自己的“村歌”,还有一支曾参加过意大利国际音乐节并获奖的农民乐团。

  马庄村人形象地说,如果乡村振兴需要一双翅膀,一翼是产业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马庄,恰恰实现了两翼齐飞。

  目前,马庄农民乐团固定资产已超500万元,在全国演出超过8000场次。马庄村的蝶变实现了乡村振兴,也是贾汪区转型发展的缩影。

  马庄村老书记孟庆喜对此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推动旅游富民是贾汪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补短板、强生态,变生态包袱为生态优势,高品质打造‘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做足山水文章,真正使贾汪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曹志说。

  “2010年前,贾汪没有一家旅行社,也几乎没有游客。借助生态转型,目前全区已有国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5家。”贾汪区旅游局局长闫海介绍,过去这里留不住人,现在玩上3天都不够,“全域旅游”在这片土地上方兴未艾,“贾汪真旺”也成为贾汪人的口头禅。

  科技“治未病”的故事

  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短短几年间,贾汪实现了华丽转身,但贾汪的转变还不仅仅是重建了湿地公园这般简单。

  “黑洞消失得并不容易,塌陷地的治理修复光有理念、观念还不够,科技支撑非常关键。以科技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矿地融合发展”之路。”李钢告诉记者。

  李钢还给记者讲述了贾汪绿色蜕变背后的故事。

  “在环境治理上,比‘抢救’更重要也更具可持续性的是‘治未病’。‘大医治未病,小医治大病。’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子已经不能走了,要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要通过关键技术改革,实施预防措施。”李钢说。

  2008年以来,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的综合治理原则,联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多项科技攻关工作,以支撑潘安湖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为此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由100位地质、采矿、环境、测绘、法律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构成的团队,专门支持徐州市塌陷地的修复治理利用。

  李钢介绍,当地全力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探索出一条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

  “除了你们看到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我们还通过对受损土地修复,相应桥、涵、闸、站、渠等的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将低产田甚至是绝产田,整治成高效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整治后耕地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效农业区,很大程度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给地方政府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李钢说。

  虽然潘安湖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徐州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却远没有结束。

  “拿沛县来说,目前仍有7个煤矿在开采,微山湖周边的5个煤矿,总计约459平方公里的地方,依然面临塌陷的危险。”李钢介绍说。

  于是,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发挥科研优势,完成全市37个主要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调查,查清采煤沉陷地37.83万亩,其中沉陷深度大于1.5米的面积高达22.56万亩。

  “为治理好这一‘生态疮疤’,我们针对沉陷地的形状、土壤类型、地层结构、稳沉程度、积水深浅等不同情况,坚持沉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进行分类改造利用,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把沉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变历史包袱为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建华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4.6亿元,先后对9.65万亩采煤沉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完成了商湖、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湿地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使各类沉陷区变成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徐州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285个,总规模3.39万亩,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较大、技术领先、成效显著的地区;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对全市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建成全国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样板工程。

  “我们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矿地统筹发展,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矿产开发规划等实现‘一张图’多规融合,既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为矿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动能。”李钢表示。

标签:贾汪;采煤塌陷地;黑洞;李钢;贾汪区;故事;采煤;徐州;生态修复;徐州市;湿地公园;沉陷责任编辑:朱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