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陈能场——做土壤科普圈的KOL

发布时间:2018-01-12 10:14: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 张春燕

  2017年12月31日,HU7204航班在22点25分起飞,从贵州铜仁凤凰机场,飞往深圳。到达时间:2018年1月1日凌点5分。

  广东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就在这趟航班上。当大多数人阖家欢乐跨过新年时,陈能场的跨年是在天空中跨过的。为此,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跨年:您跨时间,我(还)跨空间!2018,新年快乐。

  把时钟再往前拨几小时,陈能场刚刚结束第九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活动。会议休息时间,他忙里偷闲,接受了记者采访。同时,审核了微信公号《土壤观察》的内容,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的解读文章。

  两天前的12月28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十大科学传播达人”终评进入公示阶段。获选名单里,陈能场是10位获奖者中唯一进行土壤科普的环境类科普达人。在陈能场转发的朋友圈里,许多朋友给他留言祝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副所长张甘霖连发3个大拇指符号,提醒他“记得报中国土壤学会”。环保人青松留言说,实至名归。

  1. 关于土壤的科普,太少了

  陈能场的时间排得很满,2017年1月1日,他同样是在空中跨年。自从给自己加码土壤科普的工作以来,他每天过得像打仗一样。

  写与土壤相关的科普文章,到实地考察做科研,做土壤相关讲座,为政府做专家咨询,是近几年他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事。其中,有关科普的副业大有越俎代庖的意味,也正是这些事情,让不少人认识了他。

  “土壤的科普比较复杂。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比如,重金属会给土壤带来影响,修复耗时、费力。因此,科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风险控制,有预警的意义。”陈能场的普通话有浓郁的闽南口音,“在我们国家,关于土壤的科普太少了。”他说,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他想做的,就是“努力传播,让人们正视土壤保护重要性”。

  2010年,微博兴起。到2012年,忽如一夜东风来,微博几乎席卷了每个人的手机。陈能场和往常一样,滑着屏幕,陡生一种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专业写一写?很快,他以真实姓名开通了微博,开始写作。

  由于他的专业性,很快赢得了两万多粉丝。“我用自己的真名,微博给我加V认证。这样,读者会信赖我说的话。加V,是对真实性负责。” 陈能场解释说。

  2013年,有关镉大米超标的新闻引发舆情,甚至让人们产生恐慌。作为长期从事土壤镉污染的专家,陈能场自然成为记者们追逐采访的对象。最多的一天,陈能场要接待十几位记者,说得口干舌燥。结果,却又不尽如人意。

  陈能场翻看最终的报道:“记者们大都各取所需,内容较为片段化。我真正想表达的,记者又不感兴趣。”他觉得无奈。

  不如自己写。

  不久后,读者们翻看《南方都市报》,“舌尖上的重金属”成为其中一个专栏,以每月两篇的频率见报,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告诉公众理性认识土壤污染防治。随后,他又在《东方早报》开设了“生活的土壤学”专栏,不乏《土,能吃吗?》如此趣味十足的话题。

  杨柳就是在“传统媒体+微博”的宣传攻势中,认识陈能场的。作为“一席”的编导,她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到那些知识达人,并说服他们来演讲。“一席”成立于2012年,通过现场演讲和网络视频等方式,邀请知识大咖分享知识、信息和观点,是有名的知识传播平台。目前在优酷上,已经更新到492期。

  收到杨柳从微博发来的私信邀约,陈能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听说要做报告,还有点紧张,一开始就拒绝了。”

  杨柳没有死心,她回复说:“陈博士不要谦虚,我把你在微博上发表的1000多条微博都‘翻烂’了,你应该来做这样的演讲。”这席话,令陈能场若有所思。

  “被她的诚意打动,最终我走入了演播大厅。”2013年,陈能场演讲的《生病的土地》在互联网上收获了百万点击量,成为当时土壤科普界的一匹黑马,影响力很大。

  “局部土壤污染的现状不容回避,但也不像公众理解的那样恐怖。科学家需要告诉公众真相,以正视听。土壤‘生病了’,但是可以治愈。就像人也会生病,看病就诊就能康复一样。”陈能场解释说,但得有人站出来说。

  2 . 两个人,33000+粉丝

  2016年末,“一席”做了一个年度回访大会的视频录制,他们又找了陈能场录制视频。

  几年过去了,“出镜”对陈能场而言,已经是小菜一碟。2013年视频的百万点击量,让他充分感受到互联网的力量,“科普原来可以通过视频等媒介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从点击时代到触摸时代,再到现在畅谈的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迎来了加速度裂变式的新一轮革命。从QQ、博客、微博再到微信和现在的智能分发平台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依托于网络连接的社交媒体使海量信息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也诞生出一个热词:KOL。

  如果关注自媒体圈,KOL一词会被频繁谈起。关键意见领袖的英文是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基本上是在行业内有话语权的人。不同于网红,KOL代表专业和权威,靠知识在互联网立足。

  在这个“知”本时代,KOL很容易圈来粉丝。而一旦成为某个KOL的粉丝,忠诚度和信耐感很强,流失率也较低。

  董文茂早期在广东一家环保媒体从事采编工作,在2005年时因采访和陈能场相识,成功被后者的专业“圈粉”。2014年初,两人一拍即合,建立了名为《土壤观察》的微信公号,作为土壤科普传播的新媒体阵地。

  “陈老师对新媒体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董文茂评价说,陈能场对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主动关注、了解,并主动与相关的专业人士沟通、学习。从最初的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公号,他经常琢磨着将这些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与科普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结合。

  目前,《土壤观察》已经积累了33000+粉丝。在2017年微信公号粉丝增长普遍下滑的一年,《土壤观察》的粉丝增长反倒比往年加快了。“我们前3年才积累了两万多粉丝,2017年是第四个年头,粉丝反而涨了一万多。同时,我们还基于现有的粉丝,建了7个土壤观察微信群。我们的群成员有2600多人。社群有清晰的群规,确保群友有序、坦诚交流。我们建群的目的主要为群友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同时有利于提高公号粉丝的活跃度,提高公号与粉丝之间的黏合度。” 董文茂解释。粉丝的激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内土壤行业对土壤资讯、学术动态等信息的渴求程度。

  4年,33000+垂直精准粉丝,7个社群,两个兼职的人将土壤科普和专业知识覆盖到土壤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农业从业者、环保产业从业者。二人分工有序,在题材的搜集和选择上,大部分题材由董文茂来搜集,进行初步的筛选,陈能场负责专业上的把关,确定选用题材,也会原创稿件或者向业内专业学者约稿,董文茂则当编辑。文章编辑完成推送后,一般由董文茂负责向专业群进行推送。

  “传播应该是多媒介的。”这是陈能场多年科普实践后的心得。3年前,陈能场就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传斌关于水、气的科普漫画制作。这些项目是在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包项目的资助下进行的。2017年,他们又开始制作《从土壤到餐桌的奇幻之旅》科普漫画,很快就要推出。

  2016年,随着“土十条”出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事土壤研究。我国日益重视土壤的科普工作,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土壤环境科学专家传播团队成立。2017年末,陈能场已经成功申请了土壤环境科学专家传播团队的首席专家。

  中国科协还为此专门举办了培训会,邀请今日头条等智能分发信息平台的专业人士,为科学家们讲课,讲解平台如何通过算法主导分发做科普,如何用好新媒体做科普。会后,今日头条给陈能场开通了实名认证加V的账号,帮助他更好地使用今日头条发声。

  3 . 土壤专业的“翻译家”

  让董文茂印象深刻的,是陈能场对专业的执着。据他回忆,陈能场建立了一个数据库,里面有各类公开发表的专业文章,包括学术文章、资讯、政策等。数据库的建立为新媒体科普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也就避免了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碎片化。“专业的要求看起来既复杂也简单,比如对文章数据准确度的要求,观点是否具有价值等专业的判断。连文章的错别字他也会指出来。”

  专业最终要具体落实到科普对象身上。目前,陈能场正在撰写一篇文章《在粮食安全面前,农民能够做什么》。“农民是土地的直接作用者。如果农药、化肥施用过度,重金属控制不当,则会直接影响土壤健康。”

  从1991年开始,陈能场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一起,在湖南湘西凤凰县从事土壤研究和修复工作。作为一个多学科的项目,在常年的研究调查中,不同单位的学者会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开展研究,有的侧重土壤重金属调研,有的侧重于对农民生活习惯的调查等。“总体来说,在土壤治理修复后,现在的重点工作在于推进农民意识、观念的转变,来维护已经转好的土壤健康。”

  对农民的科普宣传是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的。2015年6~7月,受广西南宁市科技局的邀请,陈能场到广西横县、清秀区、马山县等六七个县区做科普讲座,主题是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生态优势。

  田间地头,烈日当空。一个农民手里抓着一把长势并不好的作物问:“为什么土壤收成不好”?陈能场一看,告诉他“土地缺钙”。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种出健康的粮食。深感对农民科普的重要性,在讲课之余,陈能场和中科院的专家们用PPT授课材料制作了一本书,四五百页里图文并茂,农产品出现的问题均对应土壤解决办法。这让当地百姓大为受用。

  现在,陈能场正忙于制作一本挂历。挂历涵盖12个月,长60厘米宽40厘米,告诉农民每个月的土壤该如何保护。

  除了农民以外,对中小学生的科普也是他的一大重心。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为初中生做了一场《环境如何影响粮食安全》的讲座后,学校严校长深受感染,他佩服陈能场善于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翻译”成连小学生都听得懂的语言。2017年11月,学校又邀请陈能场去为学校的高中生做了一场题为“土壤与人体健康间的一些故事”的科普讲座。

  有一次应广州市科协的邀请,陈能场到广州少儿图书馆给小学生做科普,主题是“土壤与人体健康”。让随行的董文茂惊讶的是,100多个年龄七八岁的小学生听众,在互动环节里竟然提出相当专业的问题,如在食物选择上该多吃大米还是多吃面条、吃镉大米会不会就不能长高了等。董文茂说:“足以说明课程效果非常好。”

  2018年伊始,陈能场对新年已有了清晰的规划。

  “在图文科普方面,把公号做好,影响更多人。在短视频方面,做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和粮食安全的视频,跟上时代。在音频产品上,已经联系了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大学生,让他们用各地方言把《土壤观察》的内容做成广播,解决农民视力不好、手机未普及、阅读有困难的问题。”

  事实上,陈能场的主业还在科研上。除了做好一些地方土壤修复项目,还要为政府服务,比如他参与了全国人大在土壤立法时的意见咨询。他还肩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广州市人大立法环保专家、广州市固体废弃物监督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可以预见,2018年他会更加忙碌。

  “但既然选择做科普,我就想做好一点,多做一些。”陈能场说。

标签:陈能场;土壤;科普;粉丝;视频;土壤污染防治;传播;农民;头条;观察责任编辑:钱华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