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参与度不高、资金缺乏、机构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瓶颈。四川德阳市罗江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显著。罗江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在全国范围内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请看记者调查。
农村垃圾去哪了
尘土灰、厨余垃圾做农肥,建筑渣土铺道路,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行走在罗江县“四好村”星光村干净的村道上,一栋栋农家小洋楼沿着绵延的浅丘次第排开,一系列生态保护的主题宣传画在白墙上铺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来到星光村一组的村民唐木秀家中,记者注意到,门口的墙边摆放着一个小小的分类垃圾箱,“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识清楚醒目。“垃圾按类分好,除了卖掉回收再利用的,其他垃圾每晚都会送到外面的定点垃圾池里。”唐木秀说。
“以前没有定点垃圾池的时候,房前屋后、树根地头就是大家倒垃圾的地方。冬天还好,夏天时温度一上来,苍蝇、蚊子就在垃圾上面打转转。”提起过去村里的垃圾堆放,村民们直摇头。数据显示,罗江县农村常住人口约17万,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36吨,全年产生垃圾约4.9万吨。过去,未经处理的垃圾四处堆放,多年难以降解,既污染环境,又对村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
2009年,罗江县把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相结合,从罗江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农村垃圾治理上狠下功夫,以垃圾处理为切入点,整体提升农村综合治理水平。
“农村垃圾中有80%是尘土灰、厨余垃圾,可直接用于堆沤农家肥,最大限度实现了垃圾全面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罗江县城乡综合管理局局长周小林介绍,此外还有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可直接用于农耕道路修筑;有3%—5%的塑料、玻璃等包装废弃物可回收处理;10%—15%的织物、废包装纸等垃圾运送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回收,罗江县已基本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人人参与咋实现
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提升主人翁意识、弥补资金不足
一直以来,群众参与度低都是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推广的普遍难题,罗江也不例外。
面对难题,罗江县不回避,不退缩,不断探索群众教育引导机制。“一元钱”清洁费收取、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卫生文明户”公开评比、“新公民”教育培训等措施先后推出。
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是罗江县于2011年全面推出的垃圾清理费机制,调动了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去。“现在只要路上有点垃圾没及时清理,保洁员和村干部的电话就开始响了。”
在村民们的提议下,罗江县还建立了村组季度群众理事会制度,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民主评议,满意度超过90%的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低于60%的予以解聘,以此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当地还实行了“一块牌”公开评比,村、组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自荐、群众推荐、投票表决,选出“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
资金方面,罗江县财政先后整合投入2158万元,建设农村环卫设施设备,投入558万元购置环卫工具和运输设备。另一方面,多方筹集运行经费。全县约800名农村保洁人员基本报酬一年560万元,其中,300万元由县财政补助,160万元来自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一元钱”,62万元为场镇清洁费收取,不足部分由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解决。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罗江县探索出了一条全域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的方法,形成了资金可筹集、农户可参与、运行可持续的治理经验,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1年11月,四川省在罗江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建立收运机制工作现场会,在全省推广罗江的经验。
监督机制咋运行
按四级网格管理单元划分,实现辖区全覆盖、无缝监督管理
垃圾治理好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花香果甜的自然风光,为罗江吸引了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众多游客。嗅觉灵敏的投资商也纷纷找上门来,建起了乡村酒店,租借农户家闲置的民房改建成民宿旅社,农户入股分红。
有甜蜜,也有烦恼。来旅游的人多了,垃圾量也上来了,清扫分类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当地变“粗放式收集”为“源头精细分类”。人员配置方面,通过竞聘上岗、分类培训等方式,按照每5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分类员的原则,配齐分类员245名,确保对农村生活垃圾二次精细分类。
监督机制也不落后。罗江县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制度,形成垃圾分类监督机制,共划分为四级网格管理单元。其中,一级网格单元以县政府为主体1个,二级以行政镇为主体10个,三级以行政村为主体117个,四级以主要道路、河流、重点院落和重点景区为主体290个,每个网格单元均落实了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实现对各自辖区全方位、全覆盖、无缝管理。
罗江县万安镇芒江村党支部书记唐学清告诉记者,村里环境整洁一年上一个台阶,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都感慨:“垃圾分类后,村里环境一点不比城市里差!”
记者手记
人人参与 难题不难
公众是否深度参与、投入能否持之以恒,一直是各地垃圾分类能否走通走远的关键问题。罗江的实践,不仅智慧,而且可行。
垃圾分类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拆拣,更是社会文明递进的重要体现,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的集体映射。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各地政府主管部门除了宣传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动员群众参与、构建机制保障。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企、民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助力环境净化,让“放错位置的资源”顺利归位,绿水青山自然会为子孙万代带来“金山银山”。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