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一直是湖州市农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其中南浔区是全国淡水渔业重要产地,德清县是全省淡水渔业重点县,尤其是南浔区的渔业总产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据市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共有水产池塘养殖面积77.99万亩,去年渔业生产总值达81.98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6%,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以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渔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现代渔业发展方式,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尤其是坚持生态优先,以渔业转型促治水,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淘汰了温室龟鳖养殖,大力推广“跑道养鱼”、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等各类生态养殖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水质安全,促进水环境修复与改善,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逐年上升,进一步提升“智慧渔业”科技支撑,引进渔业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突出改良新品种、推广新模式、应用新装备,努力将湖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模范生”。
引进优质鱼苗——养殖户手里的抢手货
“费老板,我可是第五次来了,今天无论如何要先满足我。”“你放心吧,这批的鱼苗肯定管够。”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水产养殖重点布局区域——吴兴区东林镇保健村的湖州湖旺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的净水池塘绿水清清,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繁育的加州鲈鱼新品种成了养殖户手里的抢手货。
下午1时刚过,基地的运输车还没停下,早就等候在旁边的养殖户便急切地围拢过来。“这次的加州鲈鱼新品种,我早就到网上查过了,不仅生长快,产量高,而且肉质鲜美,年底肯定能卖个好 价钱。”公司负责人费志平告诉记者。公司是浙北地区最大的特种水产苗种繁殖基地,基地现有600多亩鱼塘,其中亲鱼池250亩、育苗鱼塘350亩,有完善的鱼类苗种繁育设施。
据了解, 2014年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成功引进了加州鲈鱼新良种“优鲈1号”。为此,费志平还投资150多万元搭建了100亩的薄膜温室大棚,培育和引进亲本1.15万公斤。通过控温、增氧、调水等方式增加养殖密度,促进亲鱼成熟。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基地摸索成功了规模化繁育,实现鱼苗批量供应给本地的养殖户。“由于新品种生长优势明显,养殖效益同比增加25%以上,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费志平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共出售“优鲈1号”苗种6亿尾,实现产值600多万元。与此同时,为减少冰鲜鱼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基地现已实现饲料养殖,即每天两次投放由鱼粉为主要原料的膨化饲料,并投资新建了一套废水处理系统,成功实现了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近年来,我市完善现代水产种业发展体系,推进水产种苗示范工程建设,涉及鱼类、鳅类等水产主导品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水产种业星级企业。其中,湖旺水产种业有限公司、织里渔大哥水产专业合作社等育苗企业,分别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师范学院、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大口黑鲈“优鲈1号”、全雄黄颡鱼、台湾泥鳅等优良品种,在育苗技术上联合攻关,先后突破大口黑鲈“优鲈1号”、广东鲮鱼和台湾泥鳅的繁育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湖授课,定期指导育苗技术,使企业的育苗水平有较大提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养殖户提供了大量优质水产苗种,满足养殖需求。
鱼塘建起“跑道”——养殖尾水零排放
最近,在南浔菱湖镇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渔业养殖户纷纷在鱼塘中间建起养鱼跑道。鱼儿们锻炼的跑道坐落在鱼塘中央,每条跑道由长22米、宽5米、水深2米的养殖水槽组成。一字排开的养殖水槽两头装着拦鱼栅,跑道的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苗能在水流推力下摆尾,像是在“跑步健身”;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余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让水体保持清洁。
据了解,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水域面积达6.2万亩,近50%的农户都以渔为生。去年,全镇水产总量达7.1万吨,渔业总产值超12亿元。随着“五水共治”深入推进,渔业养殖也亟待转型升级。“我们之前做过多种尝试发现,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与其它新型模式相比,不仅使鱼塘自身水体高效净化,同时也能提高鱼的品质,更符合南浔的需求,若取得成功,将有效拓宽全区渔业转型升级的出路。”南浔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南浔区正加大力度推广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通过集中养殖、集中吸污、集中处理,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推动渔业产业更绿色、更高效。
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新颖的跑道养鱼模式,让许多户家庭农场负责人跃跃欲试。菱湖镇勤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生态渔业精品园里正在改造。 485亩的鱼塘将分块建立流水跑道养殖区、养殖排放分离区、污染物处理沉淀区、循环净化区四大功能区,让养殖水在一个鱼塘内循环利用。“每隔一段时间,跑道就可以利用吸污装置,将沉淀的污染物吸出来,回收制作成极好的有机肥。由于运动量大,养出的鱼线条优美、品质更高、价钱也更高。”生态渔业精品园负责人沈连宝告诉记者,此前他尝试性投入2万尾加州鲈鱼鱼苗, 6个月后,成鱼产量达8000公斤,收益是传统鱼塘养鱼的3至4倍。“整个园区的485亩鱼塘,我们打算投资600多万元,将建设养鱼跑道55条,建成后每条跑道的产量可达到1万公斤以上,亩产效益比原来提高50%以上。”对于“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前景,沈连宝信心十足。
治理养殖尾水——生态循环促增收
发展现代渔业,离不开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今年,德清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县域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县1203个治理点、 14.08万亩尾水治理设施设备全面建成并投入运作。在德清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将全面打响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攻坚战。
据悉,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就是建设生态渠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或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池等一整套处理设施,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达到循环再利用或达标排放要求。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德清县钟管镇新港园区内的小根水产养殖场,基地主要养殖黄颡鱼、白鱼、鳊鱼等品种。今年5月,基地建设了一套设施齐全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环节后变得清澈可见。
一边治理尾水,一边推广新型种养模式。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稻鱼共生(轮作)、稻鳖(共生)轮作、稻虾轮作、茭鳖共生(轮作)、虾菜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行种养有机结合,保持生态平衡,使养殖废水得以净化,从而达到水资源循环使用和营养物质多级利用。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德清县钟管镇的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在公司的稻鳖共生基地,已收割的稻田内被灌满了水,成群的草鱼在其中游弋。原来这是清溪鳖业去年开始实施的新招数。公司负责人王根连告诉记者,以往稻鳖共生的田地,水稻收割后土地闲置,稻田中会长出很多杂草,到播种时就会杂草丛生,影响水稻生长,人工除草费时费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亩稻田中放养了500公斤小草鱼,让草鱼觅食田里的杂草和遗落的稻谷。到了第二年5月播种水稻时,杂草被草鱼吃尽,鱼也长大,收获的草鱼用作甲鱼的饲料,没有杂草且肥力十足的田地更适合水稻的生长。
据了解,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从2011年起尝试稻鳖共生试验,通过这些年摸索,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技术难题被攻克,稳粮增收走出了新路子。据调查,在稻鳖共生模式中,水稻平均亩产600千克,亩产值5150元,亩利润3950元;鳖亩产量200千克,亩产值21450元,每亩利润6240元,合计亩产值2.66万元,亩利润1.019万元,从而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目前,基地采用稻鳖共生模式,可以做到种稻不施肥、不治虫,减少鳖病发生,该模式已在全省各地推广,年推广面积达1万余亩。“接下来,我们将以渔业养殖尾水治理为突破点,加快推进全市渔业养殖转型升级,扶持立体混养、封闭式池塘循环水、稻鱼共生、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致力促进渔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渔业产业集聚区和渔业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渔业特色观光点、精品民宿以及渔家乐等旅游新业态,实现渔业增收、渔民致富。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