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颁发全国首批有色行业排污许可证,天津11月起钢铁、水泥行业排污须持证……全国统一编码的新版排污许可证,正在各地逐步推开。11月23日,在环保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也提到,推进排污许可制工作是今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我国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企事业单位须持证排污,一企一证,不得无证排污。按照部署,火电、造纸行业企业的发证工作率先启动,2017年将完成“大气十条”“水十条”重点行业及过剩产能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新版排污许可证实施后,对各地企业排污和环保部门管理有何影响?
排污许可证附本详细记载了污染物种类、排放去向等
近日,记者来到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在办公楼上俯瞰对面生产场地,一半以上是环保设备,只有边上的两排是发电设备。
华电青岛环保中心主任时国梁介绍,现在环保设备均已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而且集团公司的煤场抑尘改造工程,年底将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说到今年6月拿到新版排污许可证的场景,他仍然记忆犹新,“要是6月30日之前批不下来,我们就要停产了。”记者看到,这份排污许可证状似营业执照,却多了一本40多页的附本,里面详细记载了该企业被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事项,载明了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要求等相关内容。华电的这份许可证上明确标明,氮氧化物排放许可量为50毫克/立方米,烟尘为5毫克/立方米。“这是超低排放标准了。”青岛市环保局总量控制处副处长刘赞说。
据了解,青岛市在排污许可证核发过程中,对于不符合核发要求的企业,由环保局出具了不予受理或不予许可决定书。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三年,延续换发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五年。
企业不是拿到证就束之高阁,要开展自我监测、以备查验
今年6月5日,上海的第一张新版排污许可证颁发给了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与证书一同下发的,还有一本厚达60页的副本,列明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各类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总量。
在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获得的新版排污许可证上,记者看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的许可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5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10毫克/立方米。这些浓度限值,执行的是上海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比国家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更加严格。
上海市环保局总量控制处副处长沈亦龙介绍,相比环保部的相关规定,上海的排污许可证管得更广、更严。在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基础上,还将固定废弃物、噪声也纳入了排污许可证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即使只产生噪声,也必须事先通过审核取得资格。而在排污量的核定上,上海没有采用相对宽松的“行业排放绩效法”,而是采用“历史排放法”。“我们以企业前三年达标前提下的实际排放量和浓度为‘天花板’,排放不得突破,且只能越来越低。”沈亦龙说。
时国梁表示,对企业来说,不是拿到证就可以束之高阁了,证上规定了详细的环保管理内容和行为,包括管理台账的记录内容、频次和形式等,企业要开展自我监测,以备查验。
把排放量确定到纸面上逐项核对,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青岛市环境监察支队综合处副处长赵润德说,以前环保执法检查主要是针对废水、废气等专项检查,“有时候也是凭印象判断,与上次执法检查比较是否超标,回头再翻看记录进行确认。现在有了排污许可证就可以凭证检查,把排放量确定到纸面上,逐项核对”。据了解,每家企业的排放量要根据其锅炉类型、企业规模等指标进行计算,对每一家企业审核的过程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获得排污许可证而采取生产工艺提升、环保设备改造等措施,短期看增加了投入,长期来看是倒逼企业提升技术、降本增效。为了申请获得许可证,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仅在抑制石膏雨的设备上就投入1亿多元,企业还主动采用先进的冷凝水回收技术提高加热烟气的效率,每年可节省上千万元的煤耗。
上海正伟印刷有限公司为达到排污许可证要求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对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设备进行了改造提升。去年,正伟印刷投入700多万元,购置了净化能力更强的废气处理设施,此后每年还要投入两三百万元的运行维护成本,并在生产工艺中采用更环保的原辅材料,才能保证完成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正伟印刷还将部分流水线上使用的溶剂型油墨更换成水性油墨,虽然会因此降低约三成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做可以进一步促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的减少和浓度的降低。
随着新版排污许可证工作的展开,排污权交易还被纳入青岛环保局许可证审核范围,在排污许可证附件内,明确记载排污权交易情况,保证排污管理有效衔接。“按照新改扩企业的投资额,我们大概计算了一下,排污权交易的费用大约占投资额的0.1%。”刘赞说,如果企业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等措施,污染物排放量低于购买量,可以按照规定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或者通过进行政府回购来储备排放量。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