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烟头兑换1个绿色积分,10个废旧电池也能兑换1个绿色积分;3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一袋盐,12个积分可以兑换一袋洗衣粉。5个月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开张了。
一时间,罗伞村村民都加入了收集垃圾的行列,兑换的绿色积分可以随时在村里的“垃圾银行”换成盐、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
如今,罗伞村的街道上没有了垃圾死角,也没有塑料包装随风飞舞。路边吸烟的村民已习惯把烟头掐灭揣进兜里,攒成一包送进“垃圾银行”。这个有1500多名村民的侗族村寨焕然一新。
孟彦镇镇长杨再勇坦言,今年年初罗伞村还是一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寨,该村村支书多次受到批评。杨再勇心里清楚,批评村支书,对改善环境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层层加码不仅会让工作手段简单粗暴,还会引起干群矛盾。
此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和其他村寨一样,孟彦镇也急切地想找到一个破解垃圾围村难题的办法。
“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增加清洁工。”杨再勇说,事实上,每个村增加一名清洁工不是件容易的事,工资、保险是笔不小的支出,这个方案明显行不通。
有人建议乡里的公职人员轮流去村里监督卫生,杨再勇反对道:“乡镇干部有很多本职工作要做,手伸得太长会‘荒了主业’。”破题的路最终指向村民,“要调动村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治理村民的垃圾还得靠村民自己。”
如何通过一种制度设计将垃圾变废为宝,让村民舍不得随便丢弃垃圾?通过到其他地区学习经验,再结合当地实际,“垃圾银行”应运而生。
今年7月,孟彦镇孟彦村、罗伞村、芒岭村、岑湖村4个村寨的“垃圾银行”成立了。4个村寨的“垃圾银行”都设在村里的小卖部旁,门口贴着写有“垃圾兑换点”的海报,海报上还列出了每种垃圾收集数量对应的积分,并规定“银行”只对村民开放,积分不得转让。
“垃圾银行”的账本上记录着每个村民的兑换明细,包括姓名、时间、垃圾名称、数量以及兑换的商品,兑换情况每个月都公示在“垃圾银行”门口的小黑板上。代管“垃圾银行”的小卖部经营人再按照市场价向镇政府结算。垃圾分类回收后,有重复利用价值的由“垃圾银行”管理者卖给废品回收商,收益作为管理者的工作补贴。
孟彦镇的统计显示,4个试点村每个月兑换的商品共价值2000多元,“花财力可以承受的钱,办成了村里的一桩大事。”杨再勇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