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物收获后,如何处理秸秆曾是令广大农户头疼的一个问题。受农村劳动力缺乏、燃气及厨房电器的普遍使用、农户环保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农户为图省事,索性在田里就地焚烧秸秆。
2016年5月1日,《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使桐乡这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桐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坚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两手抓,下定秸秆“零焚烧”的决心,唱好秸秆露天禁烧“堵”这台大戏,同时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疏”这篇大文章,圆满实现了桐乡在G20峰会期间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目标。
据桐乡市农经局农业资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桐乡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已经逐步探索并形成了秸秆肥料化—切碎还田、秸秆饲料化—湖羊养殖、秸秆原料化—草绳编织、秸秆基料化—食用菌栽培、秸秆净滤化—消纳生猪粪便这五大综合利用模式。
“秸秆肥料化—切碎(深耕)还田”模式
秸秆机械化切碎、深耕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桐乡市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千亩示范区——石门镇春丽桥村,只见1100多亩稻麦秸秆通过农机可以一次性完成小麦切割喂入、脱离清选、收集装箱、秸秆切碎还田等工序,收割机所过之处,留下一片片覆盖了秸秆碎末的农田。位于桐乡市崇福镇联丰村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一台收割机刚把一亩田的水稻收割好,另一台二次割刀收割机紧随其后,在它的作业下,露在外面的十多厘米的秸秆被连根翻入泥中,得以深耕还田。
“秸秆—湖羊—(羊粪)肥田”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水稻、茭白、杭白菊等秸秆除了新鲜直接喂养外,还将秸秆经过氨化处理后转化为易吸收、高营养、适口性好的湖羊饲料,然后生成羊粪还田,形成了“秸秆—饲料—牲畜—肥料—粮食(茭白)”的良性循环。
湖羊是农业废弃物的“清道夫”,湖羊需要喂饲青草料,但冬季饲料的缺乏影响了湖羊饲养的规模化发展。在桐乡市乌镇镇南王村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茭白秸秆经由机器碾成了粉末状,碎屑经过糖化青贮发酵,一两年都能保持碧绿的颜色,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喂羊。
该合作社将万亩董家茭白基地秸秆转化为万头湖羊饲料,给茭农每亩增加了7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羊吃了茭白饲料所产生的羊粪是高质量的有机肥,卖给粮(茭)农又能用来肥地。这就实现了合作社、粮(茭)农、生态环境三者的共赢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桐乡市120多家规模湖羊养殖场(户),一年可消耗秸秆3.7万吨。
“秸秆—草绳(纸筋)”加工模式
在桐乡市高桥街道龙南村、崇福镇湾里村、留良村一带,农民把稻草加工成草绳、草帘、纸筋。仅拿草绳来说,由于它的柔韧性和弹性都很好,可广泛应用于产品捆扎和机械、陶瓷、大理石等物品的包装,草绳越来越俏销,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大派用场,产品远销江苏、安徽等地,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绿色产业。目前全市已有上千户农户从事草绳加工,有搓绳机300多台,稻草纸筋加工单位5家,每年可消耗稻草2.5万吨左右。龙南村还成立了草绳编织专业合作社,为草绳加工农户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发展秸秆传统加工产业。
高桥街道农民甚至用秸秆加工成稻草人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品,秸秆加工工艺既陶冶农民艺术情操,发扬质朴农耕文化,又可以带动区域旅游经济,还为农闲时期的劳动力找到了用武之地,优化了农民收入结构。
“秸秆—食用菌—粮(桑)”循环利用模式
以水稻、大小麦秸秆和桑枝条作为原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粮(桑)”的循环模式。 稻草、桑枝条等原本让农户头疼的秸秆如今成了宝贝。在石门镇周墅塘村的联翔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蘑菇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基质堆料铺入蘑菇栽培架层,而这些堆料就是离田的秸秆,种入菌丝后,鲜菇就会一茬接一茬地生长出来。废弃的菌棒、培养料作育秧基质还田或作为桑果园、水稻田的有机肥。据悉,该公司每年秸秆利用量在1万吨左右。
“秸秆—(净化)生猪排泄物—达标排放”净化模式
生猪排泄物的治理是一个技术难题。现在将稻草作为生猪排泄物的基质消纳材料,利用稻草秸秆对养殖废水的吸污、过滤和生物菌的分解净化能力,经微生物分解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净化,使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指标明显下降,实现生猪排泄物达标排放,解决生猪养殖废水污染难题。
在崇福镇农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废弃的秸秆成为养殖零污染模式的重要一环,它被用来作为消纳基质,运用到养猪场的沼液处理环节,这在桐乡半数以上的养殖场得到推广。
据介绍,2016年桐乡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38.9万亩,秸秆产生总量22.26万吨,综合利用量高达21.1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5.1%。其中肥料化13.77万吨,占64.43%;饲料化利用3.9万吨,占18.25%;基料化利用1万吨,占4.7%;原料化利用2.5万吨,占11.7%。桐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今年5月份,桐乡“稻麦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利用模式”,更是被农业部向全国推广。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