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乌江流域图,这条长江右岸最大的支流自贵州西部发源后,一路向东向北,在黔东北门户沿河县流淌132公里后汹涌北上,终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干流绵延千余公里。
沿河不只是乌江流经贵州的最后一个县域,更因位处大娄山、武陵山交错地带,交通闭塞,而成为贵州的14个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时至今日,仍有7万人口未摆脱贫困。
“当好绿色乌江守门人,既要以铁的手腕护好乌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也要下绣花功夫谋划好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推动沿河实现从落后‘边缘’到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沿’的转变。”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表示。
清早起来天就阴着,中界镇孙家社区居委会51岁的贫困户田玉香裹着棉衣在林间清理杂草和丫杈。一株株树干上缠着十数个黑色的“箍”,近看,原来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
“前两年村里引进企业,树上种石斛树下种白芨,我们用土地入股,不光有保底分红,在园区务工还有70元一天的工钱。”田玉香说,剩下的两亩多地她也全部种上了空心李,由村合作社统一销售管理。“2017年家里纯收入超过3万多元,真是空中挂仙果(空心李)、树上长金条(石斛)、地上生元宝(白芨)!”她兴奋地说。
如期于去年底摘掉贫困帽的不止田玉香一户。孙家社区靠着1500亩中药材和500亩空心李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目前的9000多元,贫困发生率也从33.3%下降到1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沿河没有把崛起路径落子在承接中东部落后产能上,而是依托绿色家底,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格局。
沿河县扶贫办主任刘洪友介绍,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全县重点发展中药材、茶叶、蔬果、畜牧、旅游五大产业,“茶叶卖到了欧盟,李子销往四川、重庆等地,白山羊肉上了湖南居民的餐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山区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生态脱贫路。”截至目前,沿河县五大产业共带动全县10万人摘掉贫困帽。
产业结构向绿色调整的背后是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据沿河县林业局局长黎玉东介绍,截至2017年底,近3年全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共植树造林51.8万亩,涉及资金4.7亿元;聘用护林员1400多名,对重点林区实现全天候管护,县境内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守护乌江一河碧水还需健全制度,扎紧硬约束的笼子。通过制定《沿河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成为和脱贫攻坚同等重要的党政干部考核指标。“乌江干流及21条支流、46座水库,都实施一河(库)一策方案,通过河长、库长巡查,发现并解决了诸如养殖网箱、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很多问题。”沿河县环保局局长孙勇说。
2017年底,沿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湿地面积近5万亩。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确保了此段乌江水质的改善。“自2016年以来,每月对乌江流域沿河段的两个国控断面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沿河县县长何支刚说,“保护乌江流域,更要在保护中发展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助农增收加快脱贫的金山银山。”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